2024年7月8日星期一

乘桴六记(一)



孔子曰: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。”

——《论语·公冶长》

       一、同登彼岸

       什么是地区差异?过去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只知城乡差距,小凡的父母乘天翻地覆、除旧布新的国运,靠自身努力,从不识字的农家子女成长为文教领域的从业者,改变了自己命运,完成从落后的乡村到工业化城市的跨越,也为自己的子女搭建了继续前行的平台。 随着改革开放,给人最大冲击的是看到了东西方差距。人往高处走,二十世纪末、二十一世纪初华夏大陆人向西方移民遂成气候。与其他国家不同,大陆移民的组成,除了少数沿海开放地区的“先富”之人,更多的出于文化科技群体,其移民之路一是留学,再就是技术移民。

       人的一生真得很短,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!”只是那“川”若是污浊的“金川”,孔子当避之唯恐不及,既不会临流而叹,更无暇做深邃的哲学思考。小凡原在石城的家,窗临金川河。这条曾与“十里秦淮”齐名的城市内河,当年可能是城区最大的排污沟。二十一世纪初,已过不惑之年的小凡早已过了留洋的黄金年龄,想要移民只有技术移民一途。或说,在哪儿不是混,何必非要移民呢?小凡本不是头角峥嵘,善于钻营的人物,在单位到了这个年龄也就是“昨夜西风凋碧树,望尽天涯路”,路已经看到头了,这就是古汉语所谓“穷”。“穷则思变”,想换个环境、想换个活法,以小凡的智商能想到的也就是移民一途。小凡妻子子淇也是本分人,做个合格的医生有余。独生子海若倒是个会读书的,将来无非是留学,留滞海外,回国是让人瞧不起的。总之在当时的知识圈,像小凡这样的小知家庭,子女读大学是唯一出路,其终极目标必首选留学然后留在海外。这是潮流,裹挟着大众小知一意蜂拥。

       小凡夫妇寻思,与其将来再同海外的儿子亲属团聚移民,何不自己将雏携幼移民海外,让儿子顺顺当当做移二代,且永久居民上学比留学学费要省大半,省事省钱,天天陪着儿子还省心。小凡的妹妹安当年高考失利,只拿了个大专文凭,毕业后先去广州香港,后移民加拿大,这条移民之路已经趟熟,又把侄女接引到多大念书,正怂恿两个哥哥全家移民。刚读高中的海若得知能去海外念书,不用参加国内高考,心中已经一百二十分乐意。那年儿子放暑假,一家人去桂林玩了回来,就拿到了签证。接着就是卖房置装,收拾行囊。半年后一家人就到了加拿大。

      到了加拿大,最初一应事务皆由妹妹小安帮助安排,仿佛是要巩固二哥一家移民决心,小安请二哥一家人去一朋友开的酒吧吃茶喝咖啡,那老板朋友用一种传销总监的口吻对小凡说:“这枫叶卡值一百万”。其实,对于小凡来说移民是如愿以偿,不用旁人忽悠。小凡在原单位只是混,濒临死机,现在可以开机重启,自然是不吃回头草的。小家伙的态度更为积极,海若一落地就大喇喇地宣布:“我要在这里上学,我就不回去了。”唯子淇对自己父母百般眷恋,对职业十分珍惜,但这些都抵不过一家人在一起的执念。所以只能受丈夫儿子牵连。“望家乡去路遥,想父母谁靠。”这念头还是会跳出来乱人心志。再一想,当初若非打定了主意来此定居,怎会把国内的房子卖掉?既已破釜沉舟来此,这般犹豫又为哪般?京剧《打渔杀家》里萧桂英数请“爹爹请转”又要关门又想着家里许多家俱,全不似她爹爹一意决绝:“儿吓,我们如今都不……不要了哇!”子淇的眷顾正是萧桂英一样的小儿女情态,用她婆婆的话说:“我家子淇有宝宝脾气”。来此探亲多时的父母见小凡一家到来十分开心,遂也打定主意在此做永久居民。不久,小凡的哥嫂也接踵而来,大家同登彼岸,在北美重新生根。

       一轮明月照九州,这边欢喜那边愁。小凡这一大家在加拿大团聚,子淇的父母不免将女婿埋怨上了:把女儿拐到国外了。子淇只能劝慰双亲,说儿女有自己的路要走,我要和丈夫儿子在一起。数年后儿子大学毕业,去了旧金山,起初母子俩还天天在网上互道早安,再后来儿子成了家,几天也不搭理老娘,子淇发出和自己父母同样的感叹:“子女都靠不住啊!”小凡想起自己的母亲回忆当年离家去扬州上学,妈妈的母亲也就是小凡的外婆也拉着女儿手哭着说:“我这辈子享不到你的福了。”那是个多么久远的故事,那个老外婆,小凡可是一点印象也没有,她的话也就记得母亲转述的这一句。
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