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8日星期一

云水声寒一曲中——关于昆曲的一些回忆(四)

        记得那次随吴老师、曲友们一起,陪同俞振飞大师泛舟秦淮,品茶媚香楼。俞老说起幼时父亲哄他睡觉,即以【红绣鞋】一曲为摇篮曲。当时的婴儿、后来的大师不仅没有被哄睡着,反而由此学会了第一支昆曲。人皆言昆曲有催眠之功用,且为俞粟庐、吴白匋等老先生认同,到了俞大师这里却被“破功”了,俞大师的昆曲“童子功”果然了得。

        在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吴新雷先生便在俞振飞大师的亲自指导下,对“俞派唱法”的艺术成就作过总结。他将“俞派唱法”的内涵与特征归纳为“唱腔”、“气口”、“咬字吐音”、“行腔”和“声情结合”五大要素。其中于首个要素“唱腔”一节,吴老师总结为:俞派的基本唱腔是十五种,即(1)带腔,(2)撮腔,(3)垫腔,(4)啜腔,(5)滑腔,(6)擞腔,(7)豁腔,(8)嚯腔,(9)罕腔,(10)断腔,(11)叠腔,(12)顿挫腔,(13)卖腔,(14)橄榄腔,(15)拿腔。加上派生的连腔五种,即(16)带腔连撮腔,(17)叠腔连擞腔,(18)带腔连叠腔,(19)擞腔连前连带腔,(20)卖腔中用橄榄腔。共二十种。所谓昆曲的韵味,就在这二十种唱腔上表现出来。如果能善于运用,则昆腔的色彩就浓郁,味道就醇厚,否则,就是“昆味”不够。俞氏精心琢磨,所以“俞家的唱”闻名远近,其道理首先在此。吴老师的《昆曲“俞派唱法”研究”》得到了俞振飞先生、赵景深先生的肯定。就本人体会,以上诸腔,不外乎"按字摸声",由文字声韵而生发。如“逢去必豁,逢上必落”之类,晓知音韵,自能领悟。俞大师以学者而为歌者,故既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。如今俞振飞大师已经作古,但“俞家唱”的精妙得其弟子蔡正仁、石小梅等传承,吴老师对此也是有理论、有实践。

        参加曲社活动时,吴老师经常清唱【山桃红】【颜子乐】【太师引】等昆剧名段。说也奇怪,吴老师是江阴人,平时交谈、授课,方言口音很重,如从他口中说出“月明云淡露华浓”,旁人听来的是“yo鸣永澹楼花niong”,但吴老师一上板唱曲,却又是字正腔圆,倚声归韵。一次,浙昆著名巾生演员汪世瑜来曲社,听吴老师一曲唱罢,诚恳地称赞道:专业演员中能有吴先生如此功力的人也不多。吴老师常赴校外做讲座,每每受邀作示范清唱,似乎必得如此,讲座才得圆满,才能满足听众的热切期待。我曾珍藏了两盒老师所赠度曲的录音带,后来自己也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老师的度曲、演讲的影音资料,其中吴老师清唱的【太师引】我百听不厌,静静听来,细细玩味,确实可以“遣岑寂”,“寄幽怀”。“顿心惊,蓦地如悬罄,止不住盈盈泪零。记当日长亭分袂,问归期细嘱叮咛。却缘何身罹陷阱,犹幸得保全躯命。劈鸳鸯,是猖狂寇兵,最堪怜,蓬踪浪迹似浮萍。”曲中“务头”之处皆能“揭起其音,宛转其调”,如:“止不住”的“止”字处理,鹰起鹘落,精妙非常。我也听过诸名家所唱,似无出其右者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