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月7日星期日

烟草——有好都能累此身(二)

       烟草和咖啡一样,都是舶来品。如今常见的烟卷在清末还不如鸦片(大烟)流行。小时候见外公成天手里托着水烟筒,作派像煞电影里的地主老财,便奇怪这是啥东西。水烟筒下部四方的盒子是烟座,里面大部分空间储的是水,是过滤烟油用的。顶部前面一小翻盖,打开是一小暗盒,可内储烟丝。烟座上还焊着细弯如鹤颈的烟嘴,再便是燃烧烟丝的烟管。整个烟具纯铜打造,金光溜溜,是个精致的玩意。吸烟方式也比吸纸烟从容雅致。外公只要手脚一闲下来,便会惬意地坐在条凳或躺凳上,先用火柴点燃用马粪纸卷成的煤头纸条,外公称其为“芒子”,吹去火苗,留着余烬丝丝地燃着,再用指尖拈一小撮烟丝,码在烟管顶端,然后再“噗”一声让芒子复燃,一面悠悠地烧着烟丝,一面嘬着烟嘴“古噜古噜”地吸烟,烟丝燃尽,将烟管提出半截,轻轻一吹,顶端的烟渣,便如暗器一般飞弹出去。一次我就着烟嘴吸了一口,浓烈的烟油水呛得我涕泗滂沱,旁观的外公笑得连咳带喘。从此我不再尝试水烟,但对吹芒子很有兴趣,然而母亲不让我学,说是“小孩子白天玩火,晚上会尿床”。在外公的默许和指点下,我终于会吹芒子了。吹而复燃的火苗,是如此的神奇,从北京猿人不再吃生肉,到革命先驱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在我看来应该都是起源于芒子点燃的小小希望。
        过去和现在,各地都严禁少年儿童吸烟,然而每个烟民吸第一口烟的时间几乎都比他们父母料想的早,“小讨债鬼们”总有办法办到他们想做的事。咱当年难度比现在更大,那会烟是凭票供应的,且常见的就是牡丹、中华、前门、飞马几种,小孩通过拍香烟纸(一种流行游戏)知道了香烟。可惜尝试的机会甚微,于是便有一些替代品,我印象最深的是丝瓜藤。枯老的丝瓜藤横截面像缜密的蜂窝,点燃后不见明火却能隐隐不熄,与烟卷相同,吸起来没有特别的味道,更找不到吞云吐雾的感觉,且因密度相对稀疏,抽猛了舌头会被火辣着。
       尽管木刻版面中鲁迅先生吸烟的形像很酷,电影海报里奥黛丽赫本叼着长烟管很窈窕。并不是出于“吸烟有害”的理性认知,估计是烟油水和丝瓜藤的记忆转化成的心理积淀,我对烟草有种本能的抵御,对烟味的敏感更加剧了对香烟的反感(但觉秽气逼人,凭什么叫做“香”烟),很高兴吸烟从来不是我的嗜好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